章峰先輩三建萬古亭
我聽說“亭”就是“停”的意思,是行人憩息和避風避雨的地方,是仁者建造的。無論是城坊道途還是崇山峻嶺或者是村谷偏僻的地方都有建造亭子的,這是民間行善者的義舉。
章峰先輩建造萬古亭的地方是古代浙閩之間的通行要道,行人數量日以萬計,萬古亭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由章峰李氏宗親募資建造的。
歷經歲月滄桑,萬古亭的墻瓦都有些破損,我族宗親們都覺得這樣不妥,紛紛要求募資共建,以不忘宗族的先志,經過地方政府同意,批文是這么說的:“念章峰前人績善好施,后人承前人遺志,準章峰族于道光十三年(1883年)再建萬古亭”。
一直到“五統”的時候,一些不軌之徒折了萬古亭的木料用來建食舍,導致萬古亭舊址被荒棄,經?匆娨恍┬腥寺愤^這里也都扼腕嘆息。我族宗親們想到先人既然在這里創建了亭子,后人理當繼承先人的遺志,于是按照原來亭基的尺寸,砍木、鋸鑿、刨光,往上建造了屋瓦,往下建造了柱珠,于共和癸卯年(1963年)十二月廿七日巳時完工,第三次修建了萬古亭。
現在交通發達,亭都已成為歷史,但福鼎人仍然稱該地名為萬古亭,古跡(萬古亭)的興廢,需要我們全族人凝聚共識,既要緬懷前人創置它的難艱,也希望后代們不要忘記亭居的歷史意義,那么我章峰李氏也就有了一些光輝的過去可以記述的了。